第四届澜湄水资源合作论坛9月24日在湖北武汉开幕。论坛前夕,湄公河委员会(以下简称“湄委会”)秘书处首席执行官布萨迪·讪迪披塔(Busadee Santipitaks)在接受中国网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合作日益深化,在联合研究、实时数据共享以及灾害协同应对等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
“澜湄六国一直以来都是基于对话与合作开展工作的。”讪迪披塔说,“中国作为上游国家的贡献,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湄公河在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湄委会于1995年由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四个国家成立,旨在推动流域内的可持续管理。次年,中国和缅甸成为湄委会对话伙伴。
讪迪披塔指出,水文数据共享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自2002年以来,中国水利部向湄委会秘书处提供汛期水文数据,并自2020年11月起扩大为全年数据共享。“这些数据持续而稳定地向我们提供,”她说道,“对下游国家,尤其在雨季,制定防洪措施极具价值。”
她表示,去年泰国、老挝和缅甸遭遇洪灾,今年又受到台风“剑鱼”的影响。在应对这一危机时,中国上游水库的调度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合作与信息交流对我们非常宝贵,帮助我们减轻了洪灾对民众的影响。”
除应急合作外,湄委会与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还联合开展多项研究。讪迪披塔介绍说,“澜湄流域水文条件变化及其适应策略联合研究”第一阶段已顺利完成,第二阶段正在推进。
她强调,可持续水资源治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密不可分。“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突显,这是我们必须共同应对的挑战,需要基于全流域的整体管理以及现有合作机制来解决。”
谈及此次论坛,讪迪披塔认为,该平台本身价值重大。“通过论坛,我们能够相互学习、加强协同,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与知识共享的作用,并进一步紧密合作,更好地防范和减轻洪灾。”
她还特别指出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作用。“中国在水资源治理方面无疑具备雄厚实力、丰富经验和技术领导力。”讪迪披塔说,“通过现有机制开展紧密协调、磋商与合作至关重要。中国所提供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对湄公河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今年正值湄委会成立30周年。讪迪披塔回顾该组织的发展历程时表示:“关键在于通过对话与合作,不断加强与中国的平台建设。我们通过与中国水利部的沟通渠道,尤其是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确保流域治理的方向与政策能够得到落实。”
展望未来,她提出提升气候适应力、争取技术与资金支持、建立预警系统等重点目标。“这是一项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合作,”她说,“加强与中国的协作,将确保我们能够应用现代技术与经验,更好地服务各国需求,并切实保障湄公河流域人民的生计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