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澜湄水资源合作论坛9月24日在湖北武汉开幕。论坛期间,来自湄公河流域国家的高级别代表团前往湖北宜昌参观三峡大坝。这次考察既是一场技术学习之旅,也是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
“我了解到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老挝农业与环境部副部长查特耐特·博拉塔(Chanthanet Boualapha)表示,“这是一座多功能大坝,既能通航、防洪、灌溉,也能发电,意义重大。”
三峡工程横跨长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长达2300多米的拦河大坝,还建有双线五级船闸,以及34台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博拉塔认为,这一工程对湄公河流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每年我们都会遭遇风暴和洪水。学习三峡在洪水管理和预警方面的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做好应对准备至关重要。”他补充说,三峡在科学利用水能方面的做法也同样值得学习,“学会高效利用水资源对我们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博拉塔还提到,三峡移民安置工程在保障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支持学校、医院建设和产业发展政策,为移民生活提供了保障和改善方向。他表示:“这样的大型工程不仅是科技典范工程,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其他国家代表则从不同角度汲取经验。泰国国家水资源办公室秘书长苏拉斯里·基迪蒙顿(Surasri Kidtimonton)首次参观三峡大坝,他形容此行“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防洪和清洁能源发电,这座水库还向汉江流域补水,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向需水地区输送水资源。”他对大坝的船闸技术尤其感兴趣,“这是我们可以学习并在泰国加以应用的技术。”
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基迪蒙顿还了解到该项目在保护珍稀植物如红豆杉、珙桐,以及濒危动物如中华鲟等方面的努力。他表示,希望湄公河国家在水利开发中能够更好地平衡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
对于中方代表而言,此次考察也是展示治水理念与经验的重要机会。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主任周智伟表示,邀请湄公河国家代表实地考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治水理念与技术,并将经验转化为符合各自国家特色的政策与行动。“这样六国就能共同提升水资源治理水平,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
周智伟介绍,与会代表普遍对三峡工程展现的防洪、发电、通航、灌溉等多功能性印象深刻,认为其代表着“中国智慧”。不少代表还表示,希望本国水利机构能够借鉴中国的经验。
实际上,澜湄水资源合作在能力建设领域的合作已卓有成效。近年来,通过“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180多名湄公河国家硕士研究生在华学习。周智伟表示,未来的培训将更加贴近各国需求,把中国经验与当地实际挑战结合起来。
他同时指出,澜湄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6500立方米,高于长江和多瑙河,目前水资源利用率13%,低于后两者,这意味着该流域水资源禀赋良好,为沿岸居民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携手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水挑战。”周智伟说,“更加注重节水、系统治理、人水和谐以及智慧技术的应用,持续推进《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的落实。”
他呼吁六国加强水治理政策协调,以更加富有成效的水资源合作成果,助力打造团结合作、开放共赢、绿色创新、和平安宁的“澜湄合作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