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红色研学之旅,我看到了中国已广泛应用线路检查机器人、无人机沿电网飞行、热成像摄像头发现潜在故障、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变电站数据。在越南,越南电力集团(EVN)及其成员单位也在逐步部署类似技术。”参观石龙坝水电站、天津海晶盐光互补发电等具有中国电力工业特色的项目现场后,越南青年林富国分享自己的感受:“我相信,随着中国的经验、技术和模式的分享,以及越南的创新决心,两国电力行业将共同走向智能、高效和绿色发展的清洁能源未来。”
2025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河内与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越南国家主席梁强共同会见中越人民大联欢活动代表,并宣布“中方将在今后3年邀请越南青年赴华开展‘红色研学之旅’。”
6月22日至29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之华电研学营(以下简称“研学营”)在华举办。中国华电越南籍青年员工、越南电力行业青年代表和越南青年媒体代表一行25人先后到访了云南昆明、广西南宁、天津和北京,沿着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革命足迹,探寻中越友好的红色基因,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为两国清洁能源新未来,凝聚青春力量。
追寻中越共同的红色记忆
6月22日晚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身着统一服装的华电云南公司工作人员手捧云南特色鲜花束,热情迎接25名越南青年代表。“早就听说昆明四季如春,亲眼见到果然名不虚传!”一位越南青年用流利的汉语笑着说道,现场气氛瞬间变得温馨且融洽。
这位越南青年叫郑氏泠,研究生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在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举行的开营仪式上,她全程使用中文代表越南青年发言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越期间指出,中越友好的根基在人民、未来在青年。苏林总书记也强调,越中关系的未来寄托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正如这次活动主题——“赓续红色友谊,青年共创未来”,我们青年一代不仅是越中传统友谊的见证者,更是建设者和接班人。
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华山南路89-93号的3层砖木结构小楼,是胡志明1940年2月至10月在昆明开展革命活动时的居所。
6月23日,研学营走进胡志明旧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封封泛黄的手写书信和一件件承载着峥嵘岁月的文物,仿佛在静静地向中越青年们诉说着胡志明在中国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看到胡爷爷那张简朴的单人床,我仿佛看到了他当年在异国他乡为国家奔波、呕心沥血的场景。”在胡志明旧居,来自华电科工的越南籍员工黎玉幸源望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床褥,不禁潸然泪下,“特别感谢中国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保存得如此完好,让我们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艰辛。”
20世纪50年代初,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请求,中国政府同意将一批越南学校迁至广西办学,并建立了广西南宁育才学校(中央学舍区)旧址。
在广西大学校园内的南宁育才学校旧址,讲解员以流利的越南语向研学营青年们娓娓讲述着两国老一辈革命领导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作为越南首个海外高级干部培训基地,这里为越南培养了300余名党政军中高级干部。1957年,胡志明主席曾亲临育才学校探望全体师生,并在学校大礼堂前发表演讲。
“这次研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越两国人民在历史上共同经历的苦难与奋斗。”华电科工越南籍员工范中世参观后表示,“历史不再只是课本中的文字,而是真实而有温度的记忆。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也激发了我为中越友好努力的决心。”结束参观,在胡志明雕像旁,越南青年纷纷排队,争相拍照留念。
从如春的昆明,到秀丽的南宁,胡志明的革命足迹遍布之处,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越青年友谊的精神坐标。
“胡志明主席题写的“有志更成”四个字,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意味着要积极担当‘青年文化使者’的角色,成为连接两国友谊的桥梁,推动中越睦邻友好关系迈向新阶段。”越南发行量最大的报刊之一——《年轻人报》记者阮氏红芳如是说。
期待中越青年牵手践行绿色发展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严峻,作为掌握新技术、肩负未来使命的青年群体,我们要主动提出创新方案,并带动更多人践行生态理念。”在中越青年圆桌会上,越南第二电力建设咨询股份公司研发培训中心科研应用部副经理阮杜燕儿畅谈中越青年的责任和行动。
这次圆桌会上,中越青年围绕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越两国都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多样的国家。从中国的长江到越南的红河,从下龙湾到桂林山水,中越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山川河流。但与此同时,也正在面对共同的挑战——气候灾害频发、塑料垃圾泛滥、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华电科工越南籍员工范氏玲慧认为:中越青年之间可以建立起更多绿色发展的合作桥梁。她建议,“比如联合举办环保创新挑战赛、生态志愿交流营、绿色生活短视频大赛;中越还可以设立‘绿色青年领袖论坛’,定期分享经验、交流项目、共谋发展。”
这一提议得到了华电云南公司中国籍青年员工陈镜弘的积极回应,他表示:“在中国,生态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各类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创新大赛、生态环保交流营等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也蓬勃开展。未来,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中越电力青年合作模式。”
在昆明动物研究所珊瑚礁保护基地,研学营详细了解了华电集团与基地合作开展的珊瑚礁保护志愿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介绍称,依托基地的科研平台,华电印尼巴厘岛电厂正积极参与珊瑚野放、繁育中心建设等系统性保护修复工程,为巴厘岛周边海域的生态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华电科工越南籍青年员工周玉宝玉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共同为保护环境、推动绿色能源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中国国家能源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实验)中心,青年科研人员现场向研学营深入解读了“沼气提纯制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废弃物-能源-肥料”生态循环体系的绿色创新技术,并分享这些技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应用场景。越南青年们听得兴致盎然,不时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此次研学之旅,我们参观了多个生态项目,亲眼见证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通过与相关专家的深入交流,我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思考。”华电科工越南籍青年员工高黄维说。
争当中越清洁能源合作“领跑者”
从云南昆明的中国首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到天津海晶盐光互补发电项目;从广西南宁的江南分布式能源站,到北京的燃气热电机组……中国华电集团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让越南青年亲眼见证了中国华电在低碳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能源企业推进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
“我最喜欢参观新能源发电厂,因为它生动展现了科技如何改变世界。”在参观了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盐田+光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天津海晶盐光互补发电项目后,越南青年甲氏明月显得异常兴奋,不停地拍照留念。
越南电力集团(EVN)团委书记范春明智在华电科工集团参加数字技术助力能源绿色发展主题的中越青年圆桌会上,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2025年越南发展目标为8%,2045年越南将发展为高收入国家。
“实现如此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连续多年的速度尤其困难。”范春明智认为,“我们不能走老路去收获新的成功。而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是实现目标的核心和关键。而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成功经验,为中越清洁能源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空间。”
“作为一名电力行业的工程师,这次‘红色研学之旅’,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一份学习的愿望和一种希望深化中越交流的信念而来。”越南第二电力建设咨询股份公司(PECC2)团委书记、办公室副主任武德壮表示:“我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我们公司未来能继续加强与华电集团的合作,共同推动中越电力行业的发展,也继续为两国的友谊添砖加瓦。”
活动期间,研学营成员还听取了有关“胡志明在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的专题讲座,参观了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感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的繁忙景象;走进中国—东盟信息港,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数字丝路”中的应用;乘坐时速350公里的高铁,领略中国铁路的先进与便捷。
范春明智对中国高铁印象深刻:“我在河内工作,每天乘坐由中国承建的2号线轻轨。”对于范春明智而言,让他更难以忘怀的是,“每当我回想起华电的朋友们,想起中国,我都会深深铭记这份珍贵的情谊。”
“起初几天,由于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我的鞋子出现了问题,脚也磨破了。一位华电的朋友得知后,送了我一双新鞋,这让我之后的行程变得轻松了许多。这份帮助不仅让我走得更稳,更让我内心感到无比温暖。”范春明智说。
从追寻革命足迹到探索数字前沿,从推动能源转型到展现青年担当,这场跨越山海的研学之旅,正源源不断地为两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以及构建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