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澜湄周”】澜湄合作共前行,绿色转型创未来

2025-03-26 22:10    来源:中国东盟农资商会
字号:

绿动未来,共筑澜湄梦

澜湄合作共前行,绿色转型创未来

在澜沧江—湄公河的浩荡流淌中,六国相依,命运相连。自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湄公河五国在农业绿色发展与农资转型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绘制了一幅幅绿色田园的新画卷。

一、澜湄合作:共绘农业绿色发展蓝图

澜湄合作机制自2016年启动以来,便如一股春风,吹遍澜湄六国田野乡间。农业,作为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领域之一,其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澜湄六国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合作潜力巨大。“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之根本,绿色发展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澜湄合作的重要参与方,始终将农业绿色发展视为己任。从水稻绿色增产技术的推广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中国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澜湄国家间播撒下了绿色的种子。通过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和政策交流,中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带到了湄公河国家,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老挝提出发展“清洁农业”战略目标,越南则致力于成为拥有现代、高效与环保型农产品加工业的世界领先农业强国。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携手技术革新:铺就绿色发展快车道

在澜湄合作的框架下,技术合作与创新成为点亮农业绿色发展之路的明灯。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在农业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水稻绿色增产技术推广方面,更走在了前列。

水稻是澜湄国家的重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通过引进适合当地的水稻品种,推广育秧、栽培、水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护等技术,有效提高了澜湄国家的水稻产量和质量。在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水稻绿色增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通过实地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当地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除了水稻技术合作,澜湄国家还在农资技术培训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中国通过在湄公河国家建立“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开展农资肥料、种子、农机等技术培训,推广科学施肥用药知识。这些技术培训和示范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培训的开展为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与此同时,澜湄国家还加强了农资技术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农资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澜湄国家农资产品正逐步向环保、高效、智能方向发展。水溶肥、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推广,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此外,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为农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实现农资产品的精准投放和科学管理,澜湄国家农资行业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深化产业融合:搭建绿色发展合作桥

产业对接与贸易是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贸易额持续增长,其中农产品贸易占据了重要份额。一系列贸易活动的增加,不仅促进了澜湄国家农业的发展,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澜湄合作的推动下,六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的优质农产品如大米、水果、蔬菜等深受湄公河国家消费者的喜爱,而湄公河国家的特色农产品如咖啡、橡胶、水果等也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新的销路。这些贸易活动的增加,不仅促进了澜湄国家农业的发展,也增进了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湄公河国家的农业投资也持续增长。一系列投资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澜湄国家间的产业对接和合作。通过投资建厂、技术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式,中国企业为湄公河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产业对接和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互利共赢,也为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澜湄合作专项基金作为澜湄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设立以来已支持了澜湄六国多个农业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水稻、橡胶、果蔬等种植领域,以及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渔业生态养护等多个方面。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澜湄合作专项基金为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缅甸,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了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和抗御黄花叶病毒的绿豆品种试种等项目,显著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探索转型路径: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澜湄国家农资产品正逐步向环保、高效、智能方向发展。推广绿色农资产品成为了澜湄国家农资转型的重要任务。水溶肥、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推广,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这些绿色农资产品的应用,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在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与农资转型的道路上,涌现出了一批批生动的实践案例。中国—缅甸草果种植替代罂粟项目便是其中之一。缅甸北部山区农民曾以种植罂粟为生,这不仅危害了当地社会安全,也限制了经济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与缅甸合作开展了草果种植替代罂粟项目。通过提供种苗、种植技术服务以及保底价收购草果等措施,该项目成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约1500万元人民币,并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条件。该项目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为澜湄国家农业合作树立了典范。正如古人云:“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中国—缅甸草果种植替代罂粟项目正是通过善政和善教,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除了中国—缅甸草果种植替代罂粟项目外,澜湄国家还在其他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农业合作。例如,在老挝,中国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帮助当地农民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在泰国,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的农业投资和技术合作,推动了泰国农业向现代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澜湄国家农业的发展,也增进了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五、共创绿色澜湄:直面挑战共绘新图景

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与农资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进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挑战,澜湄国家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政策支持为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资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澜湄合作机制为澜湄国家农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促进了六国间的政策沟通、技术合作和产业对接。同时,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为澜湄国家农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技术创新则为澜湄国家农资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农资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与农资转型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然而,澜湄国家有着共同的愿景和追求,那就是携手共绘绿色田园新画卷。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合作是澜湄国家未来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政策沟通、技术合作和产业对接等措施,澜湄国家将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进程。推广绿色农资产品、加强农资技术合作与创新、构建完善的农资供应体系等措施将成为澜湄国家农资转型的重要方向。同时,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也将为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资转型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澜湄国家将共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资转型取得更大成效。在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与农资转型的道路上,每一份努力都将汇聚成推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澜湄合作的广阔舞台,正成为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与农资转型的璀璨亮点和鲜明特色。相信,随着区域互联互通的不断加强,澜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农资转型的步伐将越走越坚实,共同为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