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九次外长会及中老缅泰四方外长非正式会晤在泰国清迈举行。在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澜湄国家间合作成果丰硕,澜湄合作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已成为地区合作的“金色平台”。
那么,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八年来,澜湄国家在该机制下的合作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未来,澜湄国家又将如何更好地构建澜湄命运共同体?对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之声采访了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副秘书长鲍志鹏。
南海之声: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标志着澜湄合作机制全面启动。您如何评价过去八年,澜湄国家间的合作以及澜湄合作机制在该区域发挥的作用?
鲍志鹏:八年来,在六方共同努力下,澜湄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澜湄合作已成为地区合作的“金色平台”。过去八年,澜湄合作取得的最主要成绩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各领域务实合作扎实开展,有力增进了流域各国的民生福祉。自正式启动以来,澜湄合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大力推动流域国家民众急需的教育、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六国围绕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聚焦“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大优先领域,扎实开展项目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澜湄甘泉行动计划、绿色澜湄计划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切实提升流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澜湄兴水惠民计划”稳步开展,带动澜湄水资源合作迈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六国共同打造了澜湄水果节、视听周、青创大赛等旗舰交流品牌。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已支持开展800多个惠民项目,有力提升了澜湄国家民众的获得感、满足感,让区域内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合作红利,提升了六国民众对澜湄合作的支持与认同。
二是六国政治互信不断积累,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成果显著。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源于六国领导人的高度政治互信。过去八年,在六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柬、中老、中缅、中泰、中越先后宣布构建命运共同体,澜湄地区实现了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全覆盖。中柬和中老还制定了相关的行动计划并进行具体落实。六国同意共同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全球发展倡议先行区、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全球文明倡议首善区,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新动能。澜湄合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彰显了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全局性、示范性意义。
三是区域互联互通不断加速,经贸往来日益密切。2022年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年贸易额达到4167亿美元,比10年前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再创新高。中国已成为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其中越南成长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内部最大贸易伙伴。硬联通方面,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呈现客货两旺局面。自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以来,搭载出入境旅客突破20万人次,国际货物列车开行超过1万列次。与此同时,澜湄国家跨境投资与产供链合作体系日益完善,检验检疫、跨境支付、法律法规等“软联通”加紧推进,有力提升了澜湄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南海之声:在此次澜湄合作第九次外长会上,共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和关于深化水资源合作、清洁空气、打击跨境犯罪合作三份声明,您如何看澜湄国家在这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合作前景?
鲍志鹏:从水资源合作领域看,澜湄合作因水而兴,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重中之重。中国作为上游国家,充分发挥澜沧江水利工程调丰补枯作用,尽最大努力保障合理下泄流量,多次应湄公河国家需求提供应急补水。2020年,中国正式向湄公河国家提供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开通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网站,以实际行动帮助下游国家应对洪旱灾害。今年7月15日至20日,澜湄六国专家走访了中国青海省境内澜沧江源头,并积极准备开展针对柬埔寨洞里萨湖和湄公河入海口越南九龙江考察。机制建设上,六国机制化举办澜湄水资源合作部长级会议和论坛,成立了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设立了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积极推进水资源领域协商对话、经验交流和项目合作。
空气治理也是近年澜湄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近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澜湄流域极端天气增多。同时,澜湄国家当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加之农作物秸秆不合理焚烧,湄公河国家面临的PM2.5细颗粒物空气污染挑战日益严峻。而湄公河国家普遍缺乏有效应对空气污染的技术能力和治理经验,因此,湄公河国家推动空气污染跨国治理的呼声日益强烈。顺应这一形势,本次外长会发布了《澜湄清洁空气倡议联合声明》,共同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并推广可持续生产实践可谓正当其时。
打击跨境犯罪方面,跨国有组织犯罪一直以来都是澜湄国家面临的棘手难题。传统上,由于澜湄国家山水相连,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复杂多样,当地社会治理体系破碎,澜湄区域内以金三角地区为代表的鸦片种植、毒品走私、野生动植物贩卖、跨国人口贩卖等跨境犯罪问题猖獗。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近年澜湄区域跨境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新型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改善澜湄区域安全环境,澜湄六国积极加强执法合作,开展平安澜湄行动,打击各类型有组织犯罪取得积极效果。同时,六国着力提升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合作机制化水平,澜湄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合作平台在提升区域内国家警务执法能力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南海之声:王毅外长就下阶段澜湄合作发展提出四点建议,这对澜湄区域下一步的合作与发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鲍志鹏:此次王毅外长提出的四点建议,重点强调了和平发展、数字创新、互联互通、人文交流四个领域,为下阶段澜湄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和平是澜湄合作的保障。近年来,一方面,澜湄合作的发展正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大国协调失序,地缘政治、集团政治回归。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区域内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风险交织。缅甸国内武装冲突升级,毒品走私、跨境有组织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如何更好的为新时期澜湄合作营造安宁、稳定的环境,更好的应对区域内的安全挑战,应该成为新时期六国共同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创新是澜湄合作的灵魂。去年澜湄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发布了《澜湄地区创新走廊建设共同倡议》。致力于在创新走廊框架下开展更多数字经济和创新合作,包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数字经济与澜湄国家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实践融合,将为澜湄国家发展提供广阔前景。但是,数字科技发展轰轰烈烈,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总体上,澜湄国家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数字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数字鸿沟仍然存在。澜湄区域电信网络犯罪问题仍然突出。
交流是澜湄合作的基础。近年来,澜湄合作框架下,六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中国与泰国、老挝相继实现了免签,青年、妇女、宗教等各领域人文交流全面恢复。尽管澜湄合作由快速培育期进入深入拓展期,但是在澜湄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下,下阶段澜湄国家交流互鉴仍有巨大潜力可挖。六方也将共同努力,更好推动硬联通、软联通与心联通协调发展,把澜湄合作中的澜和湄更加有机地融合起来。
南海之声:接下来,澜湄国家要如何更好地构建命运共同体?您对澜湄国家间未来的合作有何期待?
鲍志鹏:当前,澜湄合作正进入提速换挡的关键时期。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展望未来,我认为推动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主要方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推动更加协调的合作,强化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和能力建设。二是坚持更加普惠包容的合作,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让澜湄六国人民更多更好享受澜湄合作成果。三是加强更具特色的人文交流合作,强化澜湄合作认同,滋养和培育澜湄合作健康发展。四是倡导更加开放的合作,继续推动与东盟以及域内外其他合作机制深入对接和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