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庆澜湄周 | 澜湄合作的“三不变”与“三变”

2022-03-21 16:50    来源: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
字号:

澜湄合作是首个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共同创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自2016年正式启动起来,澜湄合作在机制建设、务实合作、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次区域乃至区域合作中引领作用日渐凸显。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启示,我们可将如今的澜湄合作与启动初期的澜湄合作相比较,从其“三不变”和“三变”中一窥究竟。

“三不变”中,一是坚持共商共建和睦邻友好,与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中国—东盟合作优先领域相互补充。澜湄合作由六国基于共同愿望而创建,六国定期举行各层级会议,频繁互访,平等相待,共同擘画合作蓝图。成立六国合作机制的倡议最早由泰国于2012年提出,中方作出积极回应,得到东盟国家一致欢迎。澜湄合作三大支柱与东盟三大共同体、中国—东盟合作三大支柱高度一致,李克强总理在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上也表示“愿通过澜湄合作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二是坚持民生为本、发展为先。澜湄各国仍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地区合作的一大目的即以合作促发展。因此,与多数次区域合作机制的规则导向不同,澜湄合作更多以发展为核心,开创了“发展为先、务实高效、项目为本”的澜湄模式,致力于在次区域着力破解“发展缺位”这一难题,有效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三是践行开放包容理念。澜湄合作广泛吸纳各方资源,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各国发展愿景和规划的基础上,六国积极推动澜湄合作与东盟、“一带一路”倡议、三河流域机制、湄公河委员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现有合作机制对接合作;中国还将湄公河次区域作为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优先选择,积极探讨与日本、韩国、欧盟等在此开展第三方合作项目,以充分利用发展资源,推动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三变”中,一是机制建设更加完善。在“领导人引领、全方位覆盖、各部门参与”的架构下,澜湄合作多层次合作格局不断发展。目前,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外长会(及其他部长级会议)、外交高官会和联合工作组会等分工明确,高效运行,各合作中心(1.5轨平台)、民间交流机制等多元立体合作平台亦不断完善。澜湄合作“3+5+X”合作新架构逐步成型,《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及各优先领域行动计划也陆续推出,有力推进了相关合作项目的协调与落实。二是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各方热情持续提升。通过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加强对接等,中国更多省份积极参与到澜湄合作中来,不少商业及文化交流机构也看到了参与澜湄合作的巨大机遇;截至目前,仅中方就有近50个中央部委、近20个省市和众多智库、高校、协会、企业和媒体投身合作进程。澜湄国家各方还设立或举办了澜湄商务理事会、澜湄次区域国家商品博览会、澜湄国际电影周、澜湄国家旅游城市合作论坛、澜湄职业教育联盟论坛等多项民间交流机制及活动,接地气、具实效,有力促进了次区域民心相通。三是合作领域与时俱进。除五大优先领域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外,如今澜湄合作还涉及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环保及气候变化、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比如在公共卫生层面,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即召开外长会,以协调行动、共同抗疫为重点,探讨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处置机制;此后更是持续互相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加强疫苗研发、生产、采购、接种、监管等领域合作,并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框架下设立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以促进相关合作。

当前,面对国际地区风云变幻,澜湄各国更需携手合作,掀开次区域合作新的篇章。澜湄合作的“三不变”和“三变”,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澜湄合作的“初心”与“成长”,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也可为新形势下开展次区域合作提供更多思考。新形势下,澜湄合作应不忘“初心”,同时适应新形势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开启澜湄合作新的“金色5年”,不断推动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作者:马婕 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