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畔,中国减贫理念开花结果

2020-10-22 10:0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告别雨水河水,喝上洁净的自来水;告别泥路土路,走上宽敞的水泥路;告别茅屋草屋,住上漂亮的新房;告别外出打工,家门口劳动创收……在中国扶贫专家的帮助下,湄公河畔的一些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迎来幸福生活。

  湄公河畔,中国精准扶贫、志智双扶理念开花结果,造福百姓。

  村民走上致富路

  中国在第17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提议实施“东亚减贫合作倡议”,并据此自2017年起在柬埔寨、老挝、缅甸启动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中方将这3国各两个村作为试点,派出扶贫专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村民能力建设等活动,为东亚国家减贫提供示范。

  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斯瓦安普乡的斯瓦安普村,35岁的单亲妈妈斯雷占塔告诉记者,她以前带着3个孩子住在一个面积约35平方米的残破吊脚楼里,一家人全靠她在金边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微薄收入生活。中国扶贫专家到来后,不仅为她家翻修房屋并通上水电,还帮她搭建蘑菇棚,指导蘑菇种植技术。

  如今,斯雷占塔靠卖蘑菇和蔬菜,每天有折合十几美元收入。“现在我不用去金边工作了,在家干活就能养活我和孩子,也有时间照顾他们。中国专家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对未来有了希望。”

  4000人用上自来水、82户接入电力、71户房屋重建、190户房屋改建、132户新建厕所、500户用上省柴灶、200户实施庭院经济、80户搞起小米椒种植、28户从事高温蘑菇种植、40户成为养牛示范户、新建2个洗洁精加工厂……两个减贫示范村的数据,印证了中国对柬埔寨减贫事业的贡献。

  同样的减贫故事也出现在缅甸、老挝。2019年11月,来自东盟10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90余名代表考察了缅甸内比都市达贡镇埃羌达村。他们纷纷称赞埃羌达村为国际减贫合作树立了标杆。

  埃羌达村中学校长拉拉翁告诉记者,以前学校教室不够,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要到仓库去学习,而且教室还漏雨。中国援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和教师宿舍,还提供了充足的教学用具。

  在老挝万象市版索村,副村长坎占说,中国不仅援建了路、桥、医务所、教师宿舍、教学设备以及配套的电力设施,还在村民当中开展了织布、种玉米和养牛等培训。

  精准扶贫有妙招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中国“精准扶贫”模式在湄公河畔落地生根。

  在柬埔寨的两个减贫示范村,80%的村民没有土地。对有土地、房前屋后有空闲地的农户,中方规划实施了养牛示范、种植高温蘑菇项目;对既无土地又无空地农户,则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发展庭院经济——盆栽蔬菜。

  中国援柬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袁刚说,专家组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做到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把援助资金用到关键节点上。3年来,项目成功示范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为柬埔寨农村地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供了很好借鉴。

  缅甸埃羌达村是移民搬迁村,多数农户无耕地,难以发展种植业。中方专家深入调研埃羌达村的情况,和缅方项目管理人员、村民讨论分析,一致认为发展养殖业、实施科学养猪项目是符合该村实际的一条增收措施。

  中国援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成员杨鹤松说,埃羌达村养猪示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村民的养殖技术,有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项目同时通过向周边村寨销售优良品种的仔猪,带动周边村寨养殖业的发展。

  在老挝版索村,中方为村民量身定制的织布项目受到欢迎。49岁的尼·坎帕冯萨说,村里约有21户加入织布小组,通过织布一年能收入大概五六百万基普(1万基普约合1.1美元)。

  志智双扶出成效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提升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和致富本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贫困。在湄公河畔,中国志智双扶理念带来实际成效。

  中国扶贫专家既注重“引进来”现身说法,又组织村民“走出去”开阔眼界。版索村副村长坎占参观过中国的一些脱贫示范村,了解了广西的旅游扶贫、梯田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等项目。村里一些去中国参观过的家庭都对种植养殖项目跃跃欲试。

  中方专家培训村民如何科学养牛。51岁的村民万萍对记者说,她丈夫参加了养牛小组。“对我来说,教的这些技术都是以前没听说过的。有了这个项目后,村民们养的牛多了。”

  老挝工贸部部长兼老中合作委员会主席开玛妮不久前视察了版索村。她对记者说,版索村现在很好,“要继续探索加强贫困村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全面建设,实现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尤其在能力建设方面,老中双方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与合作”。

  柬埔寨农村发展部农村经济发展司副司长衡真田说,中国专家不仅带来了扶贫的技术和经验,最关键的是给柬埔寨老百姓带来了劳动致富理念,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参与记者:毛鹏飞、高炳南、章建华、张东强、车宏亮)